Photographer: United Nations COVID-19 Response

日期 : 2020/09/06 (週日)
撰稿 :
關宗翰傳道
經文:路加福音10:25-37
金句: 耶穌問:「依你的看法,這三個人當中,哪一個是遭遇到強盜那人的鄰人呢?」法律教師回答:「以仁慈待他的那個人。」 耶穌說:「那麼,你去,照樣做吧!」路10:36-37
中心信息: 耶穌也期待我們跨出自己的界限,去愛跟我們不一樣的人,當我們這樣去做,福音也就傳出去了。

請點我收聽語音檔

前言

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故事是路加福音特有的比喻故事。

這一段經文所討論的主題是關於「該做甚麼才能得到永恆的生命?」的問題,「永恆的生命」是基督教信仰的一個重要的核心神學問題,也是主耶穌的應許:「上帝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約3:16)

主耶穌應許我們,只要願意相信他的就可以擁有永生,但是相信耶穌並不是只有口裡承認,基督教信仰是要付出行動的信仰,所以才會有人來問耶穌:「應該要做甚麼?才能得到永恆的生命。

試探耶穌

今天的主角是一位教導猶太律法的老師,特地前來詢問耶穌關於「得永生」的問題。

不過從經文記載來看,律法教師其實心懷不軌、不懷好意的來「試探」耶穌,律法教師並不是真心的想要請教耶穌,或許他不是對永恆的生命有興趣,也可能是他早已經自認為自己擁有得到永恆生命的資格。

他自以為已經擁有了天國的門票,所以可以高枕無憂,因此想要試探耶穌,看看這個剛才自稱是「上帝兒子」的耶穌(路10:22),到底有沒有資格?

或許律法教師的試探,是想要企圖拆穿耶穌的假面具。

但是耶穌是真材實料,真金不怕火煉。面對律法教師的試探,耶穌沒有急著告訴他答案,反而是問他:「法律書上說的是甚麼?你是怎樣解釋的呢?

耶穌面對律法教師的挑戰,沒有正面回擊,反而很有技巧的「反問」他,要他自己說出自己的答案。

而律法教師的答案其實讓耶穌很滿意,他回答耶穌:「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上帝;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

律法教師的解釋,符合摩西律法的核心價值,耶穌在馬太福音裡說到:「摩西全部的法律和先知的教訓都是以「愛神以及愛人如己」這兩條誡命為根據的」(太22:40)。

因此耶穌對於律法教師的解釋很滿意,回答他說:「你答得對,照這樣做,就可以得到永恆的生命。

耶穌要律法教師回去照著自己所說的去做,這樣就可以得到永恆的生命,可見得到永恆的生命,不是只有嘴裡承認、用嘴相信耶穌,而是要真實的付出行動。

想要得到永恆的生命,必須要有實際的愛神、以及愛人如己的行動。

不過律法教師繼續挑戰耶穌,或許他也很得意耶穌很滿意他的答案,他可能心裡在想:「看吧!我早就知道得永生的奧秘了!而且我早就已經這樣做了!

律法教師為了他早已得到天國入場卷而感到沾沾自喜。

因此想要趁勝追擊,繼續攻擊耶穌,他對耶穌說:「誰是我的鄰人呢?

律法教師反問耶穌,是想要試探耶穌有沒有違背律法規定?

因為在律法的「聖潔」規定裡,猶太人遵守的「愛人如己」誡命的對象,是愛自己群體的人,因為猶太人的聖潔觀將非我族類一律看作是不潔淨的。

他們認為與不潔淨的人接觸,會玷汙聖潔的上帝,所以不能與他們有密切的接觸,所以傳統猶太人的價值觀,愛人的對象是「愛自己人」。

例如使徒行傳中彼得傳福音給哥尼流的記載,原本彼得將哥尼流視為是「不潔淨」的人,他拒絕了上帝的異象,直到彼得聽到了哥尼流的見證,才明白異象的意義:「上帝的福音沒有分別」,才願意與哥尼流分享福音,否則彼得「愛人如己」的對象,可能也還侷限在於愛猶太人自己的同胞而已。

耶穌的比喻

聽到律法教師的反問,耶穌用了他最擅長的教導模式:比喻,來回答律法教師。

當然耶穌是看透人心的主,他知道律法教師的企圖,耶穌知道律法教師不是真心求教而是想要試探,藉此扳倒耶穌,但是耶穌並不害怕,也無懼律法教師的挑戰,反而耶穌的比喻故事,將會劇烈衝擊律法教師的傳統「價值觀」,耶穌要挑戰律法教師,到底誰才是你的鄰舍?

比喻故事裡有一個撒馬利亞人,通常我們會關注撒馬利亞人的善行。

因為經文的標題告訴我們是「好撒馬利亞人」,因此我們常常聽到要學習好撒瑪利亞人善行的信息,這並沒有錯,的確比喻故事中的這一位撒馬利亞人,他的仁慈、以及憐憫,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榜樣。

但是首先我想要提一個我們經常會忽略的細節,路10:36記載,耶穌在說完比喻故事後「」律法教師:「依你的看法,這三個人當中,哪一個是遭遇到強盜那人的鄰人呢?

一開始的時候律法教師為了證明自己是正確的,所要挑戰耶穌問他:「誰是我的鄰舍?」,但是比喻故事之後耶穌並不沒有回答:「誰是你的鄰舍?」這個問題,反而是站在受害者的角度去思考,要律法教師回答「誰才是這位受害者的鄰舍?

因為按照律法教師的傳統觀念,撒馬利亞人絕對不是可以成為鄰舍的對象,但是反而在耶穌的比喻故事裡,撒馬利亞人卻比祭司、以及利未人更有資格成為受害者的鄰舍。

比喻故事裡那位遇到強盜的人,可能剛剛從耶路撒冷獻祭完,離開往耶利哥去,但是在半途遇到一群強盜搶劫,並且將他打個「半死」,丟在路旁奄奄一息。

這時候迎面走來一位祭司,他正要去聖殿服事,礙於律法的規定,他看到倒在路邊的受害者,就繞路離開了,因為他不確定這個人是否已經「死亡」,如果碰觸屍體,會影響他的工作(利未記22:4)。

利未人也是一樣,同屬於在聖殿服事的人,特別要求自己遵守關於潔淨的規定,所以比喻故事中的利未人也像祭司一樣,繞道離開了。唯有一位撒馬利亞人願意停下來幫助他。

耶穌的比喻故事具有巨大衝擊性,因為律法教師明白耶穌比喻中的祭司與利未人,其實就是針對「」所說的比喻。

律法教師是擔負教導上帝律法的責任,很清楚關於潔淨的規定,耶穌很不客氣的指責這一些人,包括祭司、利未人、教導律法的老師,都藉口服事上帝、以為自己在遵守上帝的命令,卻忽略真正有需要的那位受害者。

對於受害者來說,上帝的子民、上帝的僕人都不是他的鄰舍。

而對於比喻故事裡的受害者而言,一定也是莫大的衝擊,同樣生為猶太族群的受害者,眼睜睜的看著祭司(可能穿著華麗的祭司袍)、以及利未人拋棄同胞而去,或許他深深感受到了絕望的痛苦,但是這時候居然一位被我當作是「不潔淨」的撒馬利亞人走到我的身邊。

伸出援手幫助受害者的撒馬利亞人,才是受害者的鄰舍。

聖潔的界線?

面臨痛苦、絕望,生命即將逝去的受害者,沒有等到同胞伸出援手,反而被同胞視而不見,現在居然是撒馬利亞人蹲下來幫我?

路10:33說撒瑪利亞人看見這一位受害者就「動了慈心」,原文是「憐憫」的意思,而這一個字也出現在路加福音7:13,耶穌看見失去兒子的寡婦,就憐憫她(寡婦「失去兒子」代表完全失去依靠,若沒有人願意出手幫助,只能等死),耶穌憐憫她,伸手使她的兒子復活。

另一處使用這一個字的經文是在路15:20,浪子回頭比喻故事裡的仁慈的父親。

看到小兒子回來就充滿「愛憐」,飛奔過去緊緊抱住他,這裡的憐憫、愛憐,與撒馬利亞人動了慈心,都是同一個字,代表耶穌比喻故事裡的這一位撒馬利亞人,他真正的活出了天父上帝、以及耶穌的慈愛。

因此各位弟兄姊妹,誰才是遭受強盜的受害者的鄰舍呢?

路10:37,律法教師明白了耶穌的意思,原本律法教師要證明自己是對的,因為他自認為自己已經做到了律法的要求,他已經拿到了天國的門票,但是耶穌的比喻故事卻重重地顛覆了律法教師的傳統價值觀,他回答耶穌:「以仁慈待人」的那一位,才是受害者的鄰舍。

耶穌接著回答他說:「那麼,你去,照樣做吧!

各位弟兄姊妹,耶穌沒有問誰是撒馬利亞人的鄰舍?

是要告訴這一位律法教師不可以劃定鄰舍的界線,律法教師一開始挑戰耶穌的其實是「誰有資格成為我的鄰舍?」

但是耶穌要律法教師像受害者一樣,他倒在路邊奄奄一息,沒有權力可以選擇「鄰舍」,他不能對撒馬利亞人說:「你是不潔淨的人,所以你沒有資格幫助我!

他只能放下個人的尊嚴,去接受自己群體以外的人,否則只能等死。

因此耶穌其實是要律法教師像那位遭受強盜的人一樣放棄自己的尊嚴,去接受不同群體的人,耶穌要律法教師拋下自己劃定的聖潔界線,跨出去成為別人的鄰舍。

如同剛剛提到使徒行傳第10章的「彼得傳福音給外邦人哥尼流」,上帝的異象要彼得拋棄過去的傳統價值觀,福音已經不再分任何族群、群體,彼得一時沒有領悟異象的意義,但是好在當彼得聽到了哥尼流的見證,他明白了異象的意義,彼得這時才說:「現在我確實知道,上帝對所有的人都平等看待。只要是敬畏他、行為正直的人,無論屬哪一種族,他都喜歡。」。

上帝要彼得跨出那條自以為的聖潔界線,勇敢走出去,福音也才能夠傳出去。

耶穌要律法教師跨出傳統價值觀所限制的界線,勇敢地成為愛人的鄰舍,這就是得到永恆生命的關鍵。

因此各位弟兄姊妹,我們的心裡有沒有一條界線攔阻我們去愛跟我們不一樣的人呢?

或是我們有勇氣去接受「與我們不一樣」的人的幫助嗎?

我要分享一個親身經歷的例子,當我在預備這一篇講道篇的時候(8/26早上),剛好一位姊妹打電話給我,她告訴我說她主日要對婦女會分享信息,平常她會跟她的父親討論(她的父親是一位退休牧者,也是新約聖經的教授)信息,是否合乎經文,沒有過度的詮釋。

但是因為這次分享的事件是她前陣子出車禍的真實經歷,她怕她的家人會擔心所以想要找我討論。

她說這次的車禍事件,讓她聯想到好撒瑪利亞人的經文。

車禍過程是這樣的:當天這位姊妹經過磯崎的時候,因為疲勞駕駛,所以在過彎的時候車子失控撞到路邊,斜插在排水溝裡,她掙扎著爬了出來,蹲在路邊苦惱該怎麼辦?(感謝主只有輕微擦傷),這時候後面來了一隊BMW車隊,下來約莫10幾位身上刺滿刺青的年輕人,口裡還嚼著檳榔。

其中一位告訴她:「來!我們幫妳把車子拉出來,不然請拖吊車很貴」,於是一群年輕人用自己的力量,幫忙把車子拉出來,而且幸運的是,車子也只是擦傷而已,沒有影響行車。

這一次的車禍讓她聯想到好撒瑪利亞人的經文,所以想要和婦女會分享。

聽完這位姊妹的分享,我很興奮的告訴她我正好在寫這一篇講道篇,上帝也太有趣了,印證保羅所說的萬事互相效力啊!

這位姊妹的分享主要是想要告訴婦女們,有時候我們基督徒會把不同信仰者先畫一個界線,不願意跨出去認識跟我們不一樣的人,但是反而有時候這些跟我們「不一樣」的人,卻真實的活出耶穌的愛。

結語

因此各位弟兄姊妹,透過今天的信息與經文,但願我們都可以思考、並且祈求聖靈幫助我們鑒察我們的內心,看看我們的內心有沒有一些僵化的價值觀,在阻礙我們活出耶穌的誡命?

尤其是愛人的誡命,我們都常會願意幫助同信仰的基督徒,但是耶穌的誡命,並沒有告訴我們只要愛「基督徒」就好。

耶穌希望律法教師可以跨出這一條界線,努力去成為別人的鄰舍,不是挑選某一些人來當自己的鄰舍去愛他們。

耶穌也沒有告訴我們只要愛基督徒就好,耶穌也期待我們跨出自己的界限,去愛跟我們不一樣的人。

當我們這樣去做,福音也就傳出去了。

但願我們都能夠聽從耶穌的話,路10:37b耶穌說「那麼,你去照樣做吧!」我們也照著耶穌的吩咐去做吧!

努力成為別人的鄰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