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ritten by
宗翰 關

新的與舊的

主日 1 min read , January 2, 2021

Lost In The Sky
Photographer: Dewang Gupta | Source: Unsplash

日期 : 2021/01/03(週日)
撰稿 : 關宗翰傳道

經文:路加福音5:33-39
金句 : 新酒必須裝在新皮袋裏。(路5:38)
中心信息:我們可以學習放寬心胸,更新自己的觀念(好像裝新酒的新瓶子),學習欣賞別人與我們不同的地方,也學習接納跟我們不同觀點的人。

前言

今天所閱讀的這一段經文,聖經的標題寫的是「禁食的問題」。

耶穌用比喻回答前來質疑他的人。

路5:33有人對耶穌說:「約翰的門徒常常禁食禱告,法利賽人的門徒也是一樣,只有你的門徒又吃又喝。」。

這些人質疑耶穌與門徒為甚麼不像約翰的門徒,也不像法利賽人一樣禁食禱告?

而質疑耶穌的人是誰?

根據前一段的經文來看,質疑耶穌的人就是法利賽人。

這一段關於「禁食」問題的回應,同樣可以在馬太福音9:14-17與馬可福音2:18-22兩部福音書中看到。

事件經過

事情發生的經過要參考前一段經文。

路5:27-32,耶穌呼召一位名叫「利未」的稅吏。

這位稅吏「利未」,在馬太福音中叫做「馬太」,可能就是馬太福音的作者。

不過在馬可福音的記載裡,稅吏的名字與路加的記載一樣叫做「利未」。

路5:27「這事以後,耶穌出去,看見一個收稅的人名叫利未,坐在稅關上。耶穌對他說:『來跟從我!』

聽到耶穌的呼召,利未(馬太)沒有任何的懷疑,28節記載:「利未就起來,撇下所有的,跟從了耶穌。

立刻撇下所有回應耶穌的呼召,表示願意絕對的順服耶穌,這是路加福音特有的描寫手法,也代表這個人的生命從此完全改變的意思。

在路加福音中耶穌呼召門徒彼得的時候,彼得也是立刻「撇下所有的,跟從了耶穌。」(路5:11)。

利未回應了耶穌的呼召,於是在家中擺設宴席,款待耶穌一行人,當中列席的有許多同為稅吏的朋友。

5:30法利賽人和文士就質疑耶穌:「你們為甚麼跟稅棍和壞人一起吃喝呢?

於是耶穌回答他們:「健康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的目的不是要召好人,而是要召壞人悔改。

耶穌告訴質疑他的人,既然你們認為這些人是壞人,那當然就需要拯救的福音,因此耶穌說他就是要來呼召這些壞人悔改。

而進入今天所閱讀的經文,當下有人聽到了就問耶穌:既然是要召壞人悔改,那麼悔改前應該要認罪,要禁食禱告,為甚麼反而喜樂的吃吃喝喝呢?

禁食的傳統

悔改前要禁食認罪,是猶太信仰的傳統之一。

5:33這些人的質疑裡提到「約翰的門徒常常禁食禱告」。

這一節經文所提到的約翰是「施洗約翰」。

路加福音3章記載施洗約翰走片約旦河一帶傳講悔改的信息。接受約翰洗禮以及教導的人常常禁食禱告。

表示認罪、悔改的意思。

而參考舊約的記載,以色列人在贖罪日的時候需要遵守禁食的規定。

例如利未記23:26-32。其中26節說:「每年七月初十日是贖罪日。那一天,你們要禁食,要聚集敬拜上主,向他獻火祭。

民數記也有相同的規定,民29:7「七月初十日,你們要聚集敬拜;不可吃東西,也不可做任何日常的工作。

這是關於在贖罪日的禁食的規定。

另外,也有一些以色列人不只在贖罪日當天禁食而已。

例如撒母耳記上7章,撒母耳召集以色列人齊聚在一個叫做米斯巴的地方禁食一整天,撒母耳在那裡為人民做認罪悔改的禱告。

約拿書3章記載尼尼微人聽到約拿的信息,3:5「尼尼微城的人相信上帝的話。所以他們決定要禁食;城裏所有的人,無論大小,都披上麻布表示痛悔。

因此在以色列的信仰傳統裡,禁食是表現認罪悔改的一種外在儀式及象徵。

所以法利賽人和文士質疑耶穌:為甚麼這一群壞人要悔改,不用禁食反而是開心吃吃喝喝呢?

同一節經文也提到「法利賽人的門徒也是一樣」悔改禁食。

法利賽人是最注重律法規定的支派。

但是在路加福音中法利賽人,禁食的目的似乎不在於真心認罪悔改,反而是炫耀自己的敬虔。

例如路18:11-12中的那位站在聖殿裡昂首禱告的法利賽人,他很驕傲地向上帝說:「上帝啊,我感謝你,因為我不像別人那樣貪婪、不義、淫亂,更不像那個稅棍。我每星期禁食兩次,又奉獻全部收入的十分之一。

法利賽人的禁食已經變成常態性的每週禁食兩次(原本只需要在贖罪日禁食就好),而且是很驕傲、自以為義的想要突顯自己的敬虔。

在路加福音中,耶穌常常批評這些法利賽人是「自以為義、假冒為善。」(例如路12:1)

新的與舊的

然而5:34,耶穌聽到法利賽人和文士的質疑,就回答他們:「新郎還在婚宴的時候,你能叫賀喜的客人禁食嗎?當然不能!

耶穌的意思在於新的時代(拯救的福音)裡,願意悔改的人可以成為上帝子民的一份子,一起享受天國的宴席。

例如我們很熟悉的路加福音15章中的比喻故事。

失羊的比喻、失錢的比喻,以及浪子回頭(仁慈的父親)的比喻,都在強調上帝會為了罪人的悔改而感到無比喜樂,甚至如同浪子的仁慈父親張開雙臂迎接浪子回家,並且擺設喜宴大肆慶祝。

因此耶穌呼召利未,象徵罪人悔改歸向主,當然應該要高興慶祝。

婚宴就是慶祝的宴席,在喜宴上哪有禁食的道理呢?

然而路5:35說:「可是日子將到,新郎要從他們當中被帶走,那時候,他們就要禁食了。」。

新郎將被帶走」這可能是指耶穌受難,將要死的意思。

不過在以色列信仰傳統中「日子將到」(那將要來的日子)也可以指末後的審判將要來臨。

如果我們將其理解成末後的審判,耶穌將要再回來施行審判,這時候就要趕快悔改禁食了。

然而耶穌在這裡的重點,仍然是告訴法利賽人和文士,這些被你們看為是壞人的稅吏,現在已經有份於天國的喜宴裡,而且他們要高高興興的吃喝。

這種消息對於強調遵守律法才能得救的法利賽人來說簡直不可思議。

當然路加福音想要強調的是「拯救的恩典來自耶穌」。

而法利賽人堅信拯救是來自遵行律法。

法利賽人代表的是傳統的信仰觀念,舊的信仰觀與新的是沒有辦法共存。

所以耶穌又用比喻跟他們說,路5:36-37:「沒有人撕破新衣服,把撕下的布塊補在舊衣上;這樣做的話,新衣撕破了,撕下來的那塊新布又不能跟舊的相稱。也沒有人拿新酒裝在舊皮袋裏;這樣做的話,新酒會脹破舊皮袋,酒漏掉,皮袋也損壞了。

這兩節經文耶穌想要強調舊的與新的是無法相容的。

從新酒裝在舊皮袋的比喻就可以體會出來。

新的酒仍然不斷在發酵,產生的氣體膨脹,會把已經失去彈性的舊皮袋撐破。

到時候酒與皮袋都毀掉,毫無用處。

舊衣服有破洞,也不會把新衣服撕破去補。

因此法利賽人與文士堅守的信仰舊觀念,必須要用新的來取代,也就是拯救是來自耶穌的福音,而不是律法,而且在路加福音中,法利賽人與文士強加在人身上的規定,早就已經像是重擔壓在人民肩頭上,無法喘氣。

而且耶穌批評他們:「你們把難背的重擔擱在別人的肩膀上,自己卻不肯動一根手指頭去減輕他們的負擔。」(路11:46,同樣的經文也記載在太23:4)。

因此耶穌傳講的福音,一定沒有辦法與法利賽人舊的信仰觀相容。

所以5:38耶穌說:「新酒必須裝在新皮袋裏。

法利賽人的舊的信仰觀必須要調整,更新成新的,才有辦法接受耶穌的福音。

但是要改變自己根深蒂固的信仰觀談何容易?

今天所閱讀的最後一節經文。

路5:39耶穌說:「沒有人在喝過陳酒以後,再想喝新酒,他總說陳酒好。

這一句經文也可翻譯成「喝習慣陳酒的人,就不想喝新酒」。

這其實是諷刺法利賽人和文士,固守陳規沒有辦法接納新的,在他們的傳統信仰觀中:稅吏就是罪人,罪人要悔改前就要認罪禁食禱告。(不過實際上他們認為罪人根本沒有得到上帝拯救的權利)。

傳統的舊信仰觀,沒辦法容下耶穌這瓶新酒。

信息反思-新與舊?

各位弟兄姊妹,透過今天的經文和信息,可以如何幫助我們思考我們的信仰生命呢?

我想可以從新與舊的信仰觀來反省我們自己。

在路加福音中,其實這一段經文我們需要用更宏觀的角度來閱讀,不是只有讀5:33-39。

而是擴大整個大段落(路5:1-6:16),從耶穌呼召門徒、醫治痲瘋、癱瘓病人,以及呼召利未。

直到安息日摘稻穗、安息日醫治手枯萎的病人以及呼召12使徒。

從這一個大段落的宏觀角度來看,耶穌建立的新天國團體,屬上帝子民的新百姓的新組合,是傳統舊信仰觀中被視為是罪人、壞人的團體。

這就是耶穌所說的:「我來的目的不是要召好人,而是要召壞人悔改。(路5:30)

而舊的傳統信仰觀,法利賽人、文士,甚至是猶太宗教領袖,透過一條條紀律誡命,法規將自己與這些「罪人」分別開來。

例如禁食的規定,突顯這些人強調自己的聖潔與常人不一樣。

在路加福音18章裡那位自以為義的法利賽人,不只強調自己一周禁食兩次,也很驕傲自己按律法規定遵守十一奉獻。

這些人當然與耶穌的福音格格不入。

當然想辦法要對付耶穌(路6:11,11:54),最後將耶穌送上十字架。

因此我們可以思考,有沒有某些我們堅持遵守的信仰傳統,其實已經造成了其他人的傷害?

甚至是排擠其他的人接受福音?

然而耶穌的拯救福音卻也不是完全推翻舊有的傳統信仰。

誠如馬太福音中耶穌所說的:「不要以為我來的目的是要廢除摩西的法律和先知的教訓。我不是來廢除,而是來成全它們的真義。」(太5: 17)。

耶穌並沒有否定律法的功用,也沒有要廢除律法,反而是要成全律法的意義以及精神。

例如禁食悔改的禱告,耶穌絕對不是禁止悔改的禁食禱告,而是反對法利賽人將禁食禱告當成歌頌自己,彰顯自己的手段。

反而不如另外一位謙卑禱告,祈求上帝赦免的稅吏(路18:13)

結語

因此但願透過今天的經文和信息再次幫助我們思考我們自己的信仰生命。

教會是由各式各樣不同的人所組成。

至少教會裡可以看到老、中、青三代,每一代的思想觀念一定不同,但是也不只世代之間會有不同,每一個人對信仰的領受與經歷也絕對不一樣。

因此當我們固守自己的傳統信仰觀的時候,認為其他人都應該要照著「我的想法」這樣去做的時候,我們就應該要思考自己是不是已經變成經文中的法利賽人?

這樣的衝突常常出現在不同的世代裡。

有時候年輕人的想法被老一輩的否決,而長輩的想法也不容易被年輕人理解與接受,這可能就是衝突的開始。

這種衝突也常常在同輩人士裡見到,因為不同觀念而產生的嫌隙或是口角。

耶穌知道法利賽人要接受新的觀念不容易。

我們要說服別人接受我們的觀念也不容易,我們要接受別人不同的觀念也不容易。

但是我們可以提醒自己,或是我們可以學習放寬心胸,更新自己的觀念(好像裝新酒的新皮袋),學習欣賞別人與我們不同的地方,也學習接納跟我們不同觀點的人,我們可能會經歷不一樣的生命改變。